- · 《世界桥梁》杂志社刊物[10/30]
- · 《世界桥梁》杂志社收稿[10/30]
- · 《世界桥梁》编辑部征稿[10/30]
- · 世界桥梁版面费是多少[10/30]
- · 《世界桥梁》投稿方式[10/30]
- · 《世界桥梁》数据库收录[10/30]
- · 《世界桥梁》期刊栏目设[10/30]
个体的情感是走向世界的桥梁(3)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柯文思则认为纪录片与剧情片的分界并不绝对,体裁和题材都只是人为划定的范畴,更深刻、更值得讨论、更具世界意义的内容永远在真实的彼岸等待电影
柯文思则认为纪录片与剧情片的分界并不绝对,体裁和题材都只是人为划定的范畴,更深刻、更值得讨论、更具世界意义的内容永远在真实的彼岸等待电影人的探寻。
韩轶介绍说,选角过程中,通常会遇到两种情况,一种是偶然碰到,比如与柯文思合作的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中第一集的主角便是机缘巧合下结识的,相处过程中感受到信任度和开放度都比较符合,便一拍即合。另一种情况则需要坚持,不停地寻找,“三四年前,我做的一部电影,导演说要把这个故事讲好,需要一个这样的女孩,她大概是什么样子、经历了什么情况、可能会做什么事情……导演是在虚构人物,我们把要求给到调研员,挨家挨户地找,一家一家地敲门。调研员一开始压力非常大,这么多条条框框,时间又很紧,我们以为找不到了,但最后居然找到了一个相似度非常接近的角色,后来那个故事真的非常好。”
即期待有机会为中国拍摄纪录片
通过情感做电影
做扎实前期调研,找到好故事
柯文思1972年在英国广播公司BBC开启了他的传媒人生涯,因拍摄纪录电影《史蒂文·比科的生与死》获得1978年度蒙特卡洛电影节大奖而声名鹊起,之后,他被邀请到纽约为美国广播公司ABC的“特写”纪录片部门制作和导演电影。1989年,柯文思凭借《你不必去死》获得第六十一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短片。2003年,他执导并担任制片的电影《天堂的囚徒》再次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的提名。2014年,柯文思的纪录短片《住在6号公寓的女人》更为他捧回了第二座奥斯卡小金人。在纪录片之外,柯文思也在好莱坞担任了十余年的“剧本医生”,参与了《世界末日》《保镖》《太阳泪》等多部经典剧情片的制作。
拍摄纪录片比拍虚构电影难多了
柯文思认为,如果能找到合适的拍摄对象,可以开放地对话,讨论自己的生活,那么纪录片的拍摄会顺利很多。其实,这一点也并非只适用于纪录片,柯文思说:“所有的电影,无论是剧情片还是纪录片,必须要找到你的主角,如果找到这个人,基本上事半功倍了,找到对的人,沟通也会高效,所以选角的过程中要依靠整个团队,以及团队选角的过程。”
柯文思与中国的缘分始于1981年。住在北京饭店的他,清早就听到长安街上传来清脆的自行车铃声,“街上几乎看不到轿车,成千上万的人骑着自行车去上班。”柯文思在中国待了将近9个月时间,走遍大半个中国,“在四川和云南的偏远山村,在长江和黄河沿岸,我被中国人民勤劳、坚韧和乐观的天性深深打动。我与各行各业的人们交流,曾睡在招待所里、农民和小商贩的家里、长江驳船的甲板上……这是一次难忘的旅程,我得以窥见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非凡文明,也对中国和中国人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想我有一天会再回来,为伟大的中国人民拍摄一部讲述他们故事的纪录片。”
如何定义纪录片一直都是争论的焦点,纪录片与剧情电影相比,孰轻孰重的讨论更是众说纷纭。柯文思大师班开场便从“非虚构与虚构”这一话题作为切入,制片人韩轶说自己更愿意把纪录片讲成“非虚构电影”,“在我看来它们都是电影,只不过是两个形容词不同。与其将纪录片和电影完全区分开来,不如用非虚构来定义,这样更能清晰地看到纪录片的本质。”
1981年首次来中国
文章来源:《世界桥梁》 网址: http://www.sjqlzz.cn/zonghexinwen/2022/0906/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