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读

她在影像中,搭建五感的桥梁(2)

来源:世界桥梁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1-0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鱼化石》海报 比如在《V》(采访者注:鲁瑞琪导演的参展影片完整标题为《V=(4/3) πr^3》,本文中统一简称为《V》)中,你可以看见球体之形不断地迁


《鱼化石》海报

比如在《V》(采访者注:鲁瑞琪导演的参展影片完整标题为《V=(4/3) πr^3》,本文中统一简称为《V》)中,你可以看见球体之形不断地迁移。我接下来想做的也是类似的作品,这或许和我创作的逻辑有关,整部作品,类似于一个捕捉了蝴蝶的瓶子,里面闪烁着零碎的感觉。不断被一些细小的感知点触发,最终它们组成了雪原。

您认为自己做的是情动影像。这其实很符合我观看时的感受,就是感觉特别暴力:从触觉到内脏层面的冲击吧。当然可能也是因为短片体裁更能够集中调动起这种反应。

鲁瑞琪

对。的确是暴力的,我认为这种暴力是源于它完全折断了表面的联系,类似钱钟书的比喻,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巨大差异形成了对撞,而它们深层存有的联系又将它们牵系在了一起。在暴力造成的断裂之下新的关联生成了。


《V=(4/3)πr*3》剧照

沈念

其实现在拍摄类似风格的创作者感觉越来越少了,可能也是因为受众较小、难以收益(或者说至少回本)的缘故。有没有考虑过这些相对现实的问题。

鲁瑞琪

其实我觉得,作为一部呈现了我之感觉的作品,在它被剪辑、调色,最终定型的那一刻,我的感觉从这个成品中返回了自身。我完成了自身的完满。这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至于受众和收益问题,我不太想考虑。

我知道您曾经有过日本留学经历,能不能请您简单介绍下?另外您认为您的创作灵感与创作方法与生活经验之间有直接联系吗?

鲁瑞琪

这段经历我觉得没有什么特别好讨论的?我在日本留学的经历……类似一段试图成为非游客的挣扎吧。

创作灵感与生活经验两者的关系的问题,我觉得肯定是有的,但我的创作灵感不是和“宏大”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的,激发我灵感的更是微不足道的、日常的、细碎的生活经验。

从日本回来之后,根据我在日本很零碎的生活点滴我写过一个长片的剧本,这算是日本的一份回馈吧。


《V=(4/3)πr*3》剧照

沈念

其实瑞琪导演有另一个身份,就是深焦DeepFocus日影组的影评人黑犬(采访者注:鲁瑞琪导演的常用笔名)还曾经获得第二届深焦华语影评大赛的冠军。

因此,想问下日本电影对您的影响,以及同时站在评论家与创作者角度对于电影艺术的思索。

鲁瑞琪

在最开始捕食电影的时候,我对日本电影有一个很猎奇的阶段,会看很多实验片、小众电影,这些东西在一定程度上滋养了我吧,尽管现在的口味和过去已经截然不同了。

我觉得评论对我的影响是,让影像建立在一个概念之上(它不是一个局限的框架,而是一个可以无尽散射的东西),但不是像《烧女图》(采访者注:《燃烧女子的肖像》)那样完美又生硬的概念模版……

沈念

您刚才提到《烧女图》,其实我也不是很喜欢这部电影,感觉是一个女性主创班底教科书式地把女性视角完美地嵌入女性题材之中,这是一份标准答案,但是也因此而乏味无趣。


《燃烧女子的肖像》剧照

说到性别问题,我们这次影展的正式名称是“中日女性影展”,所以也不可免俗地想问一下瑞琪导演的性别观。

鲁瑞琪

我觉得一提起性别观这个词,就不免要开始定义,我要在共性和个性之前做取舍,所以我比较回避这种问题。

我宁愿在更具体的当下的社会议题中回答它,但在创作/电影中,我认为自身的性别只是所有组成我的部分中的一个很小的拼图而已。我不愿意夸大它或者前置它。

我个人也不喜欢以女性为名的电影节或者影展中,大家绞尽脑汁点题的行为(我没有说这个影展的意思),有点像吸血。这是一种对词汇的谄媚,甚至不是对“女性”的谄媚。大家只是展开十八般武艺,又逢场作戏地耍弄它而已。

比如说被问到作为女导演,你有没有什么独特经验之类的。我觉得创作本质上不关乎性别的事。关乎你是否是一个感觉/感知体。一个时刻准备被触发的人,是无所谓性别的。

《燃烧女子的肖像》剧照

有时候我对女性/性别这个词感到虚无。我不想时刻准备着为它头头是道慷慨激昂地演讲了。我缴械投降。为了抵抗它,第一,我觉得真实地流露出我对性别的迷茫;

文章来源:《世界桥梁》 网址: http://www.sjqlzz.cn/zonghexinwen/2020/1103/340.html



上一篇:旅行看世界:盘点全球最美的10座桥梁,一起看看
下一篇:44座桥梁通车,莫迪还没来得及庆祝,后方却传来

世界桥梁投稿 | 世界桥梁编辑部| 世界桥梁版面费 | 世界桥梁论文发表 | 世界桥梁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世界桥梁》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