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读

她在影像中,搭建五感的桥梁(4)

来源:世界桥梁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1-0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而口琴给我的感觉是,当它被吹动的时候,就有很多小声音的颗粒向外扩散,形成一个颗粒的集合,一团尘雾,一个音符就像蒲公英那样被吹散了,这些颗

而口琴给我的感觉是,当它被吹动的时候,就有很多小声音的颗粒向外扩散,形成一个颗粒的集合,一团尘雾,一个音符就像蒲公英那样被吹散了,这些颗粒也正好是手中漏出的水的颗粒;口琴的吹奏是颤颤巍巍的,手的传递也是颤颤巍巍的。在很多这样的小细节上花了心思。

可能是我的性格原因,我没有办法去做一个细水长流类型的影像,像刚才被问到了与暴力的蒙太奇有关的问题,很多声音的设计也是暴力的、有冲击性的。我比较喜欢摧毁上的再生。甚至希望自己节制一些,以免陷入对奇观的狂热。


《V=(4/3)πr*3》剧照

沈念

我觉得与现在的大部分电影不同,您的电影不是表达主题或者讲述故事的手段。可以说您的目的与主题就是电影本身。您的影像化作一种感觉装置,模拟了您感受与思考的方式。所以您的电影比起倾诉或传达,更像是对观众发出的共情的邀请。

鲁瑞琪

我喜欢你说的这段话。但是我发出的这种邀请往往会失败,在挫败感中,我甚至怀疑对感觉的理解是一种秘术,只有很少的人才能掌握。我发现很多人都被叙事遮住了眼睛,失去了事件的逻辑,他们就难以行走了。

在筹备拍摄之初,很多人不解地问我,要表达什么。我难以回答。因为我不是要讲/要表达 ,核心不是叙事,也无关意义。终归是我想传递什么感受……或者说,不是传递,是保留。这些人选错了进入我的途径,我不是要他们“理解”我,而是要他们“感受”我。

私以为,理解、表达,这些词都和意义捆绑在了一起,它们同时又捆绑着文字——我不明白从文字中解放出来的影像为什么又要被收束回文字中去?找到意义让人感到安全?

这也是我在影像中反文字的原因之一,我不仅是反文字的,也是反意义的。我讨厌“意义”、“深度”这两个词,我觉得深度这个词反而让作品显得肤浅。一个没有没有指向任何深度的东西才可以朝向四面八方。如果一开始就有了意义的指向,那个“深度”,那么通途就是死的、有底的。

沈念

我赞同您的观点。我觉得《V》的意义就是在于其无意义。在我看来,影片结尾有一种意义正要产生,却与此同时自我消融的感觉,就像一条贪吃蛇。

我们的采访就要进入尾声,听说瑞琪导演是今年八月刚刚移住上海,不知您对本影展的首站有什么印象?对上海观众有什么寄语吗?

鲁瑞琪

我觉得上海很多元,我很喜欢这个城市,尤其是有更多的观影机会。《V》也是一部比较青涩的作品,有很多的不足,最大的愿望是它时不时暴露的笨拙和业余可以得到观众的原谅吧。


编辑:往事如烟

自言自语长期患者

原标题:《她在影像中,搭建五感的桥梁|中日女性影展》

文章来源:《世界桥梁》 网址: http://www.sjqlzz.cn/zonghexinwen/2020/1103/340.html



上一篇:旅行看世界:盘点全球最美的10座桥梁,一起看看
下一篇:44座桥梁通车,莫迪还没来得及庆祝,后方却传来

世界桥梁投稿 | 世界桥梁编辑部| 世界桥梁版面费 | 世界桥梁论文发表 | 世界桥梁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世界桥梁》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