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突破造就多个“世界之最”,高宗余用50余座

来源:世界桥梁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7-0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009年12月26日,主跨504米的武汉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建成通车,高铁首次跨越长江,我国高铁版图、交通格局,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以往的公铁两用桥多采用“两主桁”结构,而

2009年12月26日,主跨504米的武汉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建成通车,高铁首次跨越长江,我国高铁版图、交通格局,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以往的公铁两用桥多采用“两主桁”结构,而这座超级大桥显然不适用。

而他付出的辛苦却不为人知:他的办公室里有一整墙的书,别人在娱乐休息,他在阅读钻研;建武汉长江二桥时,光数据就能汇总成一本100多页的书,他一边编程序,一边计算、完善,上万个数据,算一遍要10个小时,就这样硬是干了半年;作为中铁大桥院首席专家,院里许多重大工程技术方案都需要他过目,压力大时,他经常失眠掉发,就连吃饭睡觉脑子还一直想着事。

21世纪初,高铁如何跨越长江,备受行业关注。

说起未来的规划,他滔滔不绝:要面向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需要,展开大跨度桥梁、跨海大桥、险峻山区大桥等新一轮研究;要把新材料和新装备自主研发的产业制高点拿下,促进中国的产业技术进步。

高宗余为人谦逊温和。他说:“创新的目的不是标新立异,而是不断进步。今天取得的成绩,只是明天事业的一个新起点。”

作为技术负责人的他,一直坚守在桥梁科研、设计、施工一线,在高速铁路大跨度桥梁、多塔缆索承重桥梁、复杂环境跨海桥梁建造领域不断创新设计方法和结构体系、研发共性关键技术、创造性解决工程技术难题。主持设计了包括京广、京沪高铁跨长江黄河大桥在内的50余座特大型桥梁,这些“世界之最”宛如一颗颗明珠,托起了他的建桥人生。

设计武汉长江二桥,他用2个616米跨度解决了1200米深水区域的通航问题;设计福州青州闽江大桥时,他花1年时间设计出精确计算软件,为该桥节省钢材20%,节省资金3000多万元;设计我国第一座跨海大桥——上海东海大桥外海段时,高宗余和同事们提出了“预制、整体、工厂”概念,大大提高了建桥效率;主持设计郑州黄河公铁两用大桥时,他将钢桁梁设计成独特的倒梯形,创下世界特大型桥梁通行速度新纪录;在“建桥禁区”设计我国首座跨海峡公铁大桥时,他和团队萌生在岩石上支板凳的想法,把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的导管架技术跨界运用到桥梁工程领域,让定位钢管桩“黏”在海底岩石上……

中铁大桥院承担了很多创造世界纪录的桥,作为技术带头人,一些重大技术创新,都离不开高宗余的决策支持。

上层跑汽车,下层跑火车,天兴洲长江大桥为四线铁路和六车道公路共用,总载重量相当于34车道公路。

伴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推进,架设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成为人们的期盼。

“能不能行?”“是不是步子迈得大了些?”大家心里都没底,把目光投向高宗余。

带领中国桥梁继续领跑

(长江日报记者龚萍 通讯员曹雪 王梦宇)

2020年7月1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顺利建成通车。集国家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和高速公路于一体,可抵御14级台风、8级地震、10万吨级船舶的撞击。桥上高铁飞驰,桥下巨轮穿梭。

未来,在以高宗余为代表的桥梁建设者的努力下,必将续写中国桥梁辉煌传奇。

一次次创新突破

沪苏通长江大桥选定的规划桥位临近长江入海口,一计算,大桥的跨度要超过千米,达到了1092米!

桥梁跨度从630米提高到1092米

怎么办?高宗余和团队经过审慎考虑,认真推演,大胆提出一个全新的方案——“三索面三主桁”结构,为世界首例。

南通与苏州,一江之隔。曾几何时,从南通到苏州、上海,需要绕一个大弯。

高宗余一遍一遍走访,一遍遍计算推演,基于多年的经验、缜密的分析,认为可行,最后拍板——做!

造就“世界之最”

【来源:长江日报-长江网】

在技术上,高宗余从来都是顶在前面,而抛头露面、有荣誉的事,他却一而再地推。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的通车典礼上,大伙叫了他好几次,他都推辞,“还是不去,这些都是大家的功劳。”最后大伙只好把他硬拽了去。

在青年工程师的眼里,他又是个好老师。中铁大桥院总工程师肖海珠跟高宗余共事20多年,说自己是他实打实的徒弟。“有一次一个斜拉桥的数据总是不对,又着急要,他就放下手中的工作,一点一点帮我查错,不厌其烦。”肖海珠说,“他在传授技术上从来是毫无保留,生怕你学得太慢,恨不得一下子就培养成材。”

文章来源:《世界桥梁》 网址: http://www.sjqlzz.cn/zonghexinwen/2022/0701/889.html



上一篇:中国桥梁建设新的里程碑!世界最大跨度悬索桥
下一篇:2022 世界 5G 大会将于 8 月 10 日在哈尔滨启幕

世界桥梁投稿 | 世界桥梁编辑部| 世界桥梁版面费 | 世界桥梁论文发表 | 世界桥梁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世界桥梁》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